• 1
  • 2
  • 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网上报名与查询系统
加入学会

学会秘书处

秘书长:杨晨菲 手机:13704959917

联系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春三路23号

     辽宁仪表研究所 

电话/传真:0415-6161157
电话:0415-6179558

辽宁省无损检测人员培训中心

联系人:马恒军 手机:13841584178

电子信箱:lnndt88@163.com

官方网站:www.lnndt.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415-6161157
新闻资讯
 
第十届亚太无损检测会议情况综述
2006/2/21 阅读次数:1711

  第10届亚太无损检测会议于2001年9月17日-21日在澳大利亚东部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Brisbane)市召开,会议由澳大利亚无损检测学会主办。以耿荣生理事长为团长、徐永昌秘书长为副团长的我国无损检测学会代表团一行16人出席了这次大会。
  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约100篇,我国学者向本次大会提交的论文总数为26篇(含台湾学者5篇),紧次于东道主澳大利亚的31篇。论文数和代表人数名列前茅的还有韩国、日本和加拿大。与历次无损检测会议一样,关于超声、射线、磁粉和涡流检测的论文仍占主导地位(超过60%)。由于是一次地区性的学术会议,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约200人,并仅有25家参展商,而原先报名准备参展的厂商多达45家。比较有影响的展商是:AGFA、Krautkramer、Panametrics和AEA Technology。AGFA公司是这次会议的主要赞助商。我国这次没有厂家参展。美国历来是参加亚太无损检测会议的大户,但此次却几乎未派代表出席会议,这对会议的规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除国际无损检测委员会(ICNDT)外,地区性无损检测组织仅有三个,分别是:亚太NDT委员会、泛美NDT委员会和欧洲NDT委员会。这些地区性NDT组织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开展地区性NDT学术交流和促进本地区NDT人员培训、资格认证工作,同时促进本地区NDT人员资格互认。预计非洲NDT委员会将于2001年年底前成立。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2001年及其之后的无损检测技术", 会议分八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分别是:检测方法和仪器,航空航天,工业设备和结构,制造业,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人员培训、认证和标准,核工业和一般检测技术研究等。会议论文集采用CD-ROM出版,可很方便地用作者(AUTHORS)、方法(METHODS)和技术(TECHNIQUES)等关键词检索。而且,有关会议的详细情况可在INTERNET网上(网址:
http://www.ndt.net/apcndt2001)查寻,或在进入www.ndt.net网址后直接点击10th A-PCNDT CD-ROM
  学会代表团除参加学术交流和参观了无损检测仪器展览外,还派代表参加了会议期间举办的亚太地区代表会议、国际无损检测委员会(ICNDT)委员会议和PGP委员会(政策及总目标委员会:Policy and General Purpose Committee)委员会议。这些会议就加强亚太地区各学会的合作、人员资格互认和修改国际无损检测委员会章程等工作进行了讨论。会议特别讨论了基于ISO9712的NDT人员资格认证国际大纲 。应国际无损检测委员会主席G.Nardoni先生的邀请,耿荣生代表在会上就我国无损检测学会举办2008年第17届WCNDT的所做的先期工作和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准备程序等向ICNDT代表作了介绍。会议期间我们宣传和分发了2008年将在我国上海召开的第17届世界无损检测会议的消息和资料。
  除学会的16名代表外,我国其它单位还有三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因此,我国也是除东道主澳大利亚外出席这次会议人数最多的国家。除因我国是一个无损检测大国外,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我国众多无损检测者能够成行的主要原因。
  虽然参加会议的人数不是太多,但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范围仍然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无损检测新技术探讨、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和资格认证经验交流等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ICNDT主席G.Nardoni先生在会议上作了题为"ICNDT及其地区性组织在人员培训和资格认证协调过程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历届ICNDT会议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成绩,并特别指出为实现区域性互认并逐步做到全球互认需要做的工作。ICNDT秘书长J M Farley先生在会上作了题为"无损检测的成就和可靠性"的主题报告,强调了无损检测在重要设备全寿命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应当加强对无损检测工作本身的管理,以保证检测的高可靠性。Farley先生还强调,在世界走向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今天,NDT的基础设施也应当变化,这就是要变国家标准为国际标准。他指出,就欧洲而言,各国(包括原东欧各国和独联体国)的标准已基本为欧洲标准EN473和国际标准ISO9712所代替,而在NDT实验室、检测机构和人员资格认证等方面也已有欧洲统一的标准(EN45000系列标准)。本次会议在实现无损检测国际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新鲜并值得思索的口号,比较突出的是:标准就是业务(它能创造市场);国际标准有助于增加出口;按国际标准办事不仅仅是满足用户需求,它同时提高你的产品的竞争力。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今天,这些论文所提出的内容似乎对我国无损检测工作者更具有特殊意义,它对加快我国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认证工作与世界接轨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本次会议再次确认,无损检测技术应当渗透到大型工业结构,例如航空、航天器的全寿命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中,并利用最低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效益。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的做法在许多领域其实并不难实现。例如,可以利用阵列涡流技术,一次探测很多点来降低使用扫描器的成本。
有关裂纹自动定量测量,特别是深度定量检测技术在会议上有较多探讨。其中,扫频涡流检测技术有其独到之处。该方法是在一定频率范围,主要是50 kHz- 500 kHz内扫频,利用线圈阻抗变化同频率、线圈位置的关系计算裂纹的尺寸。目前已将该方法用于管道内或(螺栓)孔内裂纹深度检测,并取得与理论较一致的检测结果。德国Karl Deutsch公司还推出了它们的RMG4015型便携式裂纹深度测量仪(该仪器已在我国市场销售,并在学会的无损检测杂志上登有广告)。
  由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澳大利亚和其它一些国家已列入常规检测方法,并可进行人员培训和发证工作,本次会议有关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论文较多。与超声、
  涡流等常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下列明显优点,它们是:安全;不接触(甚至遥测);检测速度很快;检测覆盖面积大;可进行早期故障诊断、大幅减少设备停止运行时间;可在线检测;检测结果直观、易于解释等。当然,该方法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主要是检测装置价格较贵和环境的背景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信噪比较低)等。从会议介绍来看,红外热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气、耐火材料、管道、产品加工过程监测、过程评价和研究与开发等领域。我国学者也已把红外成象技术应用到管道检测中,并取得可喜成绩。这在会议论文中也能反映出来。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再次成为会议的热门话题。从传统的胶片X-射线照相技术过渡到数字X-射线技术,特别是非胶片化数字射线照相技术,不但可大大降低检测成本,还可以有效保护环境。除欧洲在管道检测方面已大量使用非胶片射线技术外,美国波音公司正领导美国材料检测学会(ASTM)行动委员会研制电子数字图象标准用于非胶片X-射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将来亦可用于制造工业中的铸件检测。在有关罗马第15届世界无损检测会议情况的报导中,我们曾介绍过非胶片射线检测技术。本次会议的主要赞助商AGFA公司详细介绍了该公司在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方面的进展。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在曝光状态、图象质量和检测效率之间进行综合考虑,该公司提出三种不同数字化方案供用户选择,分别是:胶片的数字化(即利用扫描激光束测量胶片的光学密度并产生数字信号,它帮助从胶片技术中获取更多信息)、利用存储荧光物质的计算机射线照相技术CR(适用于使用粗粒胶片技术的应用场合)和无定形硒直接射线照相技术DR(适用于使用中等或细粒胶片技术的应用场合)。CR技术利用可重复使用图象板代替胶片,该图象板由对光敏感的存储荧光物质和薄膜晶体管阵列(TFT)组成,它可保持经射线照射后图象。当利用激光束对该图象板扫描时,原先保存的图象再恢复成可见光。CR技术或较早的数字图象板是一种间接技术,需要先将X-射线能量转换成可见光,然后再将光能转换成数字信号,在转换过程中因光散射影响图象质量和图象的对比度。与这一技术相比,DR技术在射线数字技术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它的数字图象板是利用无定形硒和TFT直接捕捉X-射线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消除了中间环节因光散射引起的图象质量蜕化。DR技术可将曝光时间从3-5分钟缩短为5秒,而显影时间可从8分钟左右降为约35秒,并可获得接近胶片的分辨力。
  我国学者在本次会议上介绍了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情况,并给会议带去一些新技术、新理论,这包括磁记忆检测技术、磁力探伤缺陷显示膜技术、腐蚀过程产生声发射的理论模型并用板波声发射加以识别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激光散斑干涉技术等,为本次会议成功举办起到重要作用。
  第11届亚太地区无损检测会议将于2003年11月3日-7日在韩国济洲道召开;第8届欧洲无损检测会议将于2001年6月17-2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第16届世界无损检测会议将于2004年8月30日-9月3日在加拿大蒙特利亚召开。

 
版权所有:辽宁仪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备案号:辽ICP备05004373号-1
联系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春三路23号 辽宁仪表研究所 电话/传真:0415-6161157 电话:0415-6179558
省培训中心联系人:马恒军 手机:13841584178  编辑部联系电话:0415-6161157